第八葉的音樂簿
Youtube debaye0809





2011-05-11

從《音樂簿》搬家說起

《音樂簿》搬家了。

如果你未曾上網瀏覽已經關閉的《音樂簿》,可能會不知我所言所云,這是寫給《音樂簿》遠方知音的告別感想,謝謝他們的關注與厚愛,同時以《音樂簿》為例子,探討網路客非常頭疼的侵權問題。

一位少女藝人曾經在廣播訪談中,嘲笑某些網路文章太鏗鏘太嚴肅了,她說:「寫文章幹嘛引經據典,像古代人長訏短嘆,苦哈哈多沒情趣,玩部落格,輕鬆一點,好玩就好了。」言下之意,類似《半句簿》喜歡談古說今的文章,應該就是苦哈哈沒什麼情趣的部落格,隔了幾天,因為好奇,忍不住上網搜尋她的部落格,看看她所謂好玩有趣的玩意兒長什麼樣子,我的媽呀,不到五百字的哈啦短文,仔細數一下,十幾個錯別字,標點符號亂點亂撇,連台灣地名都搞錯縣市所在,嘉義白河鎮,路竹蘆竹分不清,字裡行間追流行趕風潮,十分無厘頭,實在很難跟螢幕上漂亮甜美的身影聯想在一起,花樣女孩坦率無忌,想什麼寫什麼,若不是錯別字太多,她的想法犀利有趣,也很少女。

最近上網搜尋她的部落格,怪哉怪怪,不見了,怎麼找也找不到,她最後的活動消息,已經是二年前的事了,大概是演藝圈不好混,混到別的行業去了,但是她的一席話,間接催生了《音樂簿》雛形,念頭一轉,馬上從苦哈哈的《半句簿》分出好玩有趣的《音樂簿》,別人不一定覺得有趣,我卻樂在其中,以YouTube 為教室,當成自己在修習音樂課程,遇上喜歡的歌手及音樂團體,還會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彙集成《半句簿》「音樂大小事」的備用材料,在生活上,《音樂簿》不只是《音樂簿》,她是陪我歡喜陪我憂的貼心小情婦,跟元配《半句簿》平起平坐,而且有後來居上的態勢。

《音樂簿》蒐集自己喜歡的音樂,一路走下去,收錄的音樂越來越多,有樂趣,有困擾,玩到後來,竟然引來許多人關注,網路勢力可見一斑,無心插柳,柳成蔭,樂趣和困擾攪成一團,這是始料未及的事。《音樂簿》以 Windows Live Write 的方式收錄音樂,並非 YouTube 官方認可的運作模式,將錯就錯,因循成習,埋下後來不得不關閉《音樂簿》的錯誤模式,剛開始還有點納悶,為何有人會持續造訪體制外的音樂部落格,跟我一樣樂此不疲,早晨 YouTube,夜晚 YouTube, 總計下來,《音樂簿》的瀏覽次數壓過《半句簿》,《半句簿》和《音樂簿》會選擇 Google,YouTube 是最大的誘因,豐富的影片庫和簡單方便的瀏覽模式,挖不盡,看不完,音樂網站何其多,環肥燕瘦各具姿色,自己卻獨獨鍾情於 YouTube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怪哉怪怪,怪事發生了,《音樂簿》收錄的影片越多,遭到移除封鎖的影片也隨之增加,或許是自己多心,或許真的被 IFPI ( 國際唱片業交流協會 ) 盯上了,《音樂簿》從開闢到關閉,數百首音樂中,僅僅收錄七首台灣歌曲,張惠妹三首 ( 二首被移除 ),王菲二首,高慧君二首,我並不排斥台灣流行音樂,而是 IFPI 的陰影罩頂,為了減少麻煩,《音樂簿》儘量收錄台灣境外的音樂影片,儘管如此,還是經常踢到鐵板或踩到版權地雷,喜歡的音樂一次又一次的被移除或封鎖,甚至一首歌被移除封鎖五六次,Eagles 的 Hotel California 和 Santana 的 Maria Maria 便是如此,起初不死心,刪了又上,上了又刪,過程令人沮喪又煩悶,也無可奈何。

Google 曾經發 E-mail 做「善意的警示」,主動協助將 Christopher Cross 一首侵權的音樂影片轉成草稿狀態,避免版權所有人告發訴訟,另外, IFPI 位於倫敦的秘書處也曾來過《音樂簿》「拜訪一下」,似乎是針對特定音樂影片而來,沒幾天,那首音樂果然遭到封鎖移除,我二話不說,立刻刪除其他有疑慮的音樂影片,這些事情,讓我開始認真思考版權跟 YouTube 主張的分享概念的互動問題。

YouTube 除了主張分享,同時鼓勵網路客上傳自導自演自唱的「原創影片」,既然是原創,上傳當然沒有侵權的問題,自娛娛人,說不定一唱成名,素人名利雙收,銀子賺翻天,只是這種事,可遇不可求。看到許多人透過 YouTube 上傳自己創作的音樂,既羨慕又恨自己,恨自己是酷愛音樂又不事創作的音樂米蟲,如果能像他們一樣,創作上傳自己的音樂,自導自演自唱自爽,現在就不用坐在這裡發牢騷。

雖然 YouTube 透過幾種影片自動過濾機制,試圖減少版權糾紛,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侵權影片此起彼落,搞得網路客草木皆兵,IFPI 四處告人,許多部落客寒蟬噤聲,怕惹禍上身,連屁和音樂也不敢放,世風日下,明哲保身或許容易長命百歲,但還是有很多部落客自得其樂,在部落格裡放了各式各樣的音樂,《音樂簿》就是其中之一,耍花樣,愛作怪,難怪三兩下就翹辮子,自我了斷前,來不及跟大家說再見,連夜摸黑閃人,溜之大吉!

到底可不可以在部落格裡放音樂影片,以法論法,某些影片不可以,某些影片可以。

如果從世界各國相關的著作權法去嚴格檢視 YouTube 等類似影片網站 ,許多音樂及其他種類的上傳影片,就算通過版權過濾機制,以法論法,仍然是侵權行為,著作權法和 Youtube 的分享主張,兩者根本是對立衝突的概念,問題就在這裡,版權是現代非常重要的觀念,從油墨印刷時代到數位網路時代,著作權法和盜版的戰爭未曾歇息,相關法律修訂再修訂,法高一尺,盜高一丈,法律再嚴,盜者自盜,局面反而日益複雜棘手。

人不自私,天誅地滅,IFPI 及版權所有人捍衛自己的權益,論法論理論情,皆屬合情合理合法,然而數位網路挾著無限的可能性君臨天下,威力沛然莫能禦之, IFPI 及版權所有人應該改變印刷時代的版權舊觀念,換上嶄新的腦袋和邏輯去適應全球化數位網路生態,制定雙贏的新的遊戲規則,告人還是要告人,但是要讓人心服口服,法不轉,人轉,轉個身想一想,到底 YouTube 能長命百歲是什麼道理,版權和分享的概念未必相剋矛盾,說不定還商機無限呢。

以《音樂簿》為例,IFPI 的陰影如幽魂纏身,移除,封鎖,煩不勝煩,其實多虧 YouTube 的把關機制,以《音樂簿》收錄的音樂數量來看,如果沒有 YouTube 把關,說不定早就有警察上門問案不問安,被Google 註銷帳戶才是我最擔心的事,透過 YouTube,不僅可以回味屬於自己年代的音樂,還能欣賞許多未曾聽聞的好音樂,隨著《音樂簿》收錄的歌手及音樂作品增加,自己開始閱讀那些音樂人的創作及演唱生涯,上網搜尋唱片公司的訂購資訊,或者逛逛唱片行,雖然只交換購買了幾片光碟 ,至少可以證明一件事,YouTube 的分享概念和版權權益,其實是可以並存互利,如果沒有看過 YouTube 的影片,自己大概很難有機會認識 Saigon Kick、Ismael Lo 和 Richard Bona,也不可能費盡心思去購買並擁有他們的音樂光碟,我相信自己絕對不是特例,這應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錢,錢,錢,告人的,盜版的,說來說去,都是為了錢,只要跟錢扯上關係,想單純也難,創意無價,創作版權本來就應該給予保護及尊重,但是無限上綱或過度解釋,甚至挑軟柿子執法,為了儆猴而殺雞,那些人,可能是天真無知的小女孩,可能是追逐流行的時髦學生,可能是陶醉往日情懷的老宅男老宅女,只為了一首音樂或一部影片,剎那間風雲變色,搜索,扣押,上衙門,問案,歹戲接著來回上演,官大學問大,大人問案,六法全書在上,小民在下,有問等於沒問,衙門裡大眼瞪小眼,瞌睡蟲滿地爬,驚堂木一拍,嚇死人了,那些人走出衙門回到家,吃碗豬腳麵線壓壓驚,頭頂上還是長了一堆問號,※?◎?。

官樣文章官樣作風,一般人哪看得懂,部落客關起門聽音樂,聽見門鈴聲響起,轉身一看,一堆人站在門口,◎?※?,警察上門來問安?,※?◎?。別傻了!唉唉唉,部落客被檢舉被告官啦,要破財啦!是問案,不是問安。抓侵權,陣仗之大,氣焰之烈,驚動記者先生小姐們,打筆戰,噴口水,殺雞,儆猴,大事化小事,倒楣雞沒死,魂魄卻嚇到半死,看戲的猴子,照樣囂張胡鬧,沒把法律放在眼裡,抓侵權,一堆人滿身大汗,最後是白忙一場。外頭呢,官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光天之下放縱盜版大盜逍遙法外,抓小不抓大,任他們開名車住豪宅,大家見了面,問安,不問案,選擇性的執法,良法變惡法,唉唉唉,真要撥亂導正,擒賊先擒王,抓小蝦米幹嘛?

千禧年數位著作權法 ( DMCA) 裡的「安全港」條款,這幾年突然成為熱門詞彙,對此條款,各方見解相當分歧,繁瑣的法律條文,實務引用經常各說各話,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條文和角度辯護應對,法律條文千萬條,顧此失彼,法律學者如此,遑論一般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網路客,被人檢舉告官,跳腳之外,似乎只有乖乖上法院的份了。為了瞭解「安全港」條款是什麼碗糕,最近上網搜尋閱讀一堆文章資料,安全港條款?懂是懂了,卻延伸出更多疑慮,有人說;「YouTube 沒事,並不表示網路客沒事。」這是實話,尤其在台灣,縱放大貓和瞎抓小蒼蠅的戲碼一再上演,以版權之名,踐踏人權,部落客一時糊塗犯錯,惹來各方人馬躂閥圍剿,送官法辦,在這樣的氣氛中,人人自危,不禁要問,大公司犯錯有安全港,網路客的安全港呢?

想瞭解這幾年版權糾紛概況,可以先從 IFPI 的控告官司著手,這是許多網路客最容易碰觸也最傷腦筋的麻煩領域,想上傳或下載影片,紅線在哪兒,版權地雷何時引爆,地雷引爆要怎麼辦。鍵入「IFPI 控告侵權」,就會發現 IFPI 為了捍衛所屬唱片公司的權益,控告的對象從市井小民到跨國公司,洋洋灑灑一拖拉庫,官司有贏有輸,或者雙方以和解收場,許多影片網站被 IFPI 告到求爺爺叫奶奶,賠錢,關站,這些判例,往往影響深遠,影響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準。

《音樂簿》搬家了,回歸 YouTube 簡單方便的運作模式是最主要的考量,而且蘊釀很久,侵權疑慮和 IFPI 只是間接原因,法律長眼長腳不長佛心,鳥屎何時噴在頭上,誰知道呢,既然風雨欲來風滿樓,風鈴叮噹亂舞,自己想長命百歲,趁天雷還沒發飆之前,先閃了再說。

另外有些事情,乍見看似好事,後來慢慢變質轉壞事,為了尊重影片上傳者,《音樂簿》收錄的每一首音樂,一定會在訂閱的狀態下才會採用,禮尚往來的結果,透過 YouTube 轉發的 E-mail 變多了, E-mail 來, E-mail 去,天涯若比鄰,應酬客套乃人之常情,彼此說哈囉或分享影片倒還好,但是直接衝著《音樂簿》而來的 E-mail 就不一樣了,某些人太高估《音樂簿》的影響力,行銷兼談音樂理念,三天兩頭來問安,問東問西,想回覆,卻提不起勁,不回覆又失禮,回不回覆,經常疲於應付,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造的孽,自己斬斷化解,經過深思熟慮,斷然關閉《音樂簿》,以杜絕困擾跟後患。

日後《半句簿》和《台灣雜記簿》將保留首頁頂端的四格影片,並且不定時更換曲目,除非有必要,新文章不再搭配音樂影片,免得移除的事情一再發生,音樂只不過是配角,配角喧賓奪主,影片遭到移除封鎖,非但無法妝點添色,反而影響版面觀瞻。我想,美好的事物,應該用美好的心情去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必攪得自己緊張兮兮呢。

經過許許多多的版權官司糾紛,對於 YouTube 的分享概念,我還是抱持非常正面的看法,同時尊重 IFPI 的立場和職責,關閉《音樂簿》,雖然捨不得,卻也是自然而然的必然結局,想上傳或下載影片,終究要回歸 Youtube 官方的運作模式,只要遵守遊戲規則,天塌下來,還有 YouTube 頂著。

天佑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