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葉的音樂簿
Youtube debaye0809





2010-10-27

● Made in Taiwan News


新聞沒有真相,Made in Taiwan News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Made in Taiwan 尚好!Made in Taiwan 尚讚!正當台灣人為 Made in Taiwan 展現自信的笑容, Made in Taiwan News,素質卻叫人看了頻頻皺眉頭,記者一窩蜂逛大街尋找新聞並且製造新聞,似乎人多湊熱鬧的地方就能找到新聞,一則花邊消息竟然可以讓新聞記者趨之若鶩,反反覆覆上演播出,標題曰:「補教人生」,這樣的輔導級戲碼,應該改成「病態人生」才是。

Made in Taiwan News ,貧血兼庸俗。

Made in Taiwan News ,不僅沒有真相,還善於製造垃圾新聞,由於媒體主事者短視近利及記者專業素養不足,分明是值得報導的新聞事件,編輯播報方式比肥皂劇更肥皂更煽情,從市場供需互動模式來看,Made in Taiwan News 沉淪再沉淪,媒體人和閱聽人應該各打五十大板,既然是市場導向,喜歡看垃圾新聞的人越多,垃圾新聞就越多。當今新聞媒體生態,經營環境比戒嚴時期激烈嚴峻,群雄爭逐謀利於小小的台灣市場,媒體經營者為了搶錢搶新聞,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如果取之有道,向錢看並非罪惡,但是新聞媒體唯利是圖,就是一種罪惡,這種短視近利現象,媒體主事者才是罪魁禍首,一味責難第一線採訪記者並不公平,他們端著老闆賞賜的飯碗跑新聞,找什麼樣的新聞,如何寫新聞,辛辛苦苦追新聞的小記者,心裡惦記著五斗米,怎敢違逆抗拒上意,新聞專業?等吃飽了再說吧!

新聞要怎麼寫要怎麼播報,優質新聞的要素是什麼,記者比一般閱聽人更清楚,台灣記者也有能力寫出優秀的調查報導,只是不願花時間下功夫而已,一群高學歷的記者,以追逐兇殺刑案和八卦花邊為己任,粗糙的獨家新聞天天強力播送,可是有深度的優質新聞一篇難求,所謂的調查報導也不過是虛晃一招,只為了掙得閃閃亮亮的新聞獎座,替自己的媒體門面妝點一些文化氣質,那些耗費資金人力的調查報導,從來就不是媒體經營者的最愛,他們的最愛是獨家新聞,不管是變態兇殺案,還是低俗八卦,只要能賺錢並提高收視率或閱報率,獨家新聞就是他們的好新聞,新聞自律?等荷包滿滿再說吧!

欲知天下事,資訊管道非常多,與其抱怨新聞素質低落,不如問自己看了多少垃圾新聞和資訊,無法改變大環境,改變自己是上上策,路不轉,我們自己轉,什麼是垃圾新聞,什麼是優質新聞,往往因人而異,某人的瑰寶,可能是他人的糞土,多元社會多元選擇,不能因為自己不需要或不喜歡而認定為垃圾資訊。最近很有耐心看完幾個新聞頻道的晚間新聞,同時買幾份報紙,仔細閱覽每一頁版面,平心而論,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真正的垃圾新聞和垃圾資訊並不多,垃圾之所以為垃圾,留著無益,棄之無憾,或許送人就變成一個有用有益的寶物,是寶物還是垃圾,人們有自己的標準及價值觀,就看我們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寶物,而不是在資訊垃圾堆裡虛擲寶貴時光,當垃圾新聞佔據大篇幅新聞版面,日復一日的吸納接收,誤將垃圾資訊當瑰寶,我們的腦袋也將塞滿垃圾思想,而且視為理所當然,垃圾新聞之所以為垃圾新聞,錯在媒體人之濫用,錯在閱聽人之縱容,媒體人和閱聽人應該再各打五十大板。

災難,災難,人間的災難何其多,透過各種媒體資訊,一年四季有看不完的災難消息,台灣人逆來順受地熬過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莫拉克風災餘悸猶存,梅姬颱風挾著豪雨泥漿,再度重創台灣,新聞媒體隨著災情擴大而忙碌起來,將各地災情迅速傳播出去,協助政府及受難者家屬掌握即時資訊,雖然採訪手法常有可議之處,應變能力仍然令人佩服,反觀政府單位慢半拍的救災行動,形成強烈對比,政府總是走在新聞媒體後面,手忙腳亂兼互踢皮球,相關官員經常根據新聞報導訂定他們的應變措施,雖然不太恰當,卻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正好顯示媒體記者在災難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們的辛苦和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勵。

隨著新聞媒體連續報導悲慘畫面,新聞漸漸失焦走樣,關懷之情淡了,採訪現場跟菜市場一樣,記者的形象急轉直下,成了人見人厭的跟屁蟲,死纏爛打的採訪作風,踐踏自己先前所有的苦勞和功勞,走一步退二步,何苦來哉。災難事件要如何採訪報導,畫面或文字要如何取捨,媒體所謂的第四權,面臨了人性極端的考驗,一旦災難新聞沾染政治氣味,千頭萬緒的救災工作只會雪上加霜,受難者及家屬成為政治人物的棋子,挑撥,醜化,栽贓,謾罵,災難秀一齣接一齣,而且歹戲拖棚,若記者隨著政治人物合聲唱和,政治災難造成的二度傷害,比天災更叫人心痛悲哀。

千萬不要在新聞中尋找真相,尤其是台灣製造的垃圾新聞,不僅沒有真相,還顛倒是非,追著新聞事件寫文章,一直是自己排斥的寫作方式,新聞發燒當中,處處可見各方操作斧鑿,有心人利用新聞事件謀取私利或攻訐異己,一邊撥弄是非,一邊遮掩真相,身為旁觀者的我們,一忽兒點頭搗蒜,一忽兒驚訝咋舌,最後成為湊熱鬧看戲的呆子。天下事千奇百怪,事事都是新聞,既然想博覽天下事,又不願隨著新聞媒體起舞,唯一的方法就是拒看垃圾新聞,以我為例,除非有重大新聞,每天只收看十五分鐘的晨間和晚間新聞,看完氣象資訊,馬上轉台或關機,如果各電視台上演垃圾新聞,當天就拒看新聞頻道,這樣的收視習慣,緣自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剛開始只是消極的避開慘不忍睹又日以繼夜的地震新聞,後來才慢慢轉變成現在的收視習慣,挑選或拒看新聞頻道,非但沒有變成新聞白癡,還空出許多時間閱覽更多時勢資訊,路更寬,路走得更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一直想倡導並建立每月的二十一日為「拒絕垃圾新聞日」,九二一大地震是台灣的痛,也是台灣痛定思痛的契機,將每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那一周訂為「拒絕垃圾新聞周」,不僅痛定思痛,還可以遏阻媒體主事者肆無忌憚的消費災難及買賣垃圾新聞,以全民的道德力量,監督媒體第四權的行使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