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葉的音樂簿
Youtube debaye0809





2010-12-18

● 吟唱鼓動的非洲靈魂




聽 Ismael Lo 的音樂,雖然有語言上的隔閡,傾聽當下,彷彿一股靜電脈衝貫穿身心肺腑,滿心百分之百的感動,久久無法消散,回味再回味。在音樂的國度裡,語言可以是主角,或只是配角,音符節奏才是永恆的主角, Ismael Lo 的音樂,吟唱鼓動之間,略帶愁緒的唱腔,音符越過語言疆域的籓籬,牽引許許多多靈動的異國樂迷,末尾溫馨甜美的女聲,更添扣人心弦的風情韻味。

Ismael Lo - Nabou (1994) - This song is about his sister, Nabou, leaving home because she got married, however they still miss her. ── 請瀏覽 AfrikiSun 的 Youtube 影音頻道。

Ismael Lo 出生於非洲 Niger 的 Dogondoutchi,父母分別來自 Senegal 及 Nigerian,為了查閱編寫 Ismael Lo 的生平出身和音樂歷程,閱讀了許多相關資訊,單純的念頭,一個探頭,卻順著撒哈拉沙漠的熱風滑進非洲深遠複雜的文化層面,對我而言,非洲是一個遙遠的陌生世界,昔日所有印象大多來自媒體傳播,戰亂、貧困、天災、饑饉和黃沙滾滾的荒漠大地,強勢媒體的主流觀點,就像哈哈鏡,非常主觀,非常片面,甚至扭曲。

諸多非洲議題當中,我比較關注類似「種族隔離」等延伸議題,閱讀觀看之餘,難免會將非洲印象反射到自己的生活處境,雖然無法感同身受,至少心有戚戚焉,以同理心看待非洲種種是是非非或紛紛擾擾。至於 Ismael Lo ,他關注種族衝突,關注人際關係,關注貧窮和飢荒,歌曲豐富的社會意識,獲得「Bob Dylan of Senegal」的雅號,人道關懷似乎是許多非洲歌手和藝人的共同點,生於斯,長於斯,非洲大陸幾世紀遭受的蹂躪摧殘,他們怎能吟唱鼓動而無動於衷。為了瞭解 Ismael Lo 到底在唱些什麼,上網搜尋歌詞,查來查去,兩眼都快呆了,只能找到片片段段,譯文拼拼湊湊,中文法文阿拉伯文 (?)夾雜著,如同四不像,涵意似懂非懂,心裡想著,算了,不如聽 Ismael Lo 悠悠唱唱,肺腑之音迴繞在耳邊,心中陶陶然,音樂能夠愉悅怡情,於願足矣。

要認識非洲,電影和音樂是不錯的切入途徑,經歷數百年異族殖民統治,種族膚色的原罪,非洲人承受的苦難,從古代到現代,一代捱著一代,奴隸買賣和種族殺戮的悲慘歷史,讓多數涉及非洲議題的電影經常過於沉重嚴肅,由 Leonardo DiCaprio 主演的「血鑽石」就是一個例子,鑽石從開採到買賣,竟是那麼殘酷現實,幾百萬非洲人一滴血一滴血成就一顆顆閃亮昂貴的血鑽石,軍閥用鑽石換軍火,軍火殘殺非洲人,「血鑽石」告訴世人,美麗的代價真的很殘酷!

非洲音樂相對於非洲電影,輕快喜悅的氣息濃厚多了,吟唱鼓動之間,抒情,吶喊,嘆息,歡呼,歌唱和舞蹈跟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喜慶祭典,歡樂憂傷,或獨唱,或合聲,即興歌舞是非洲淵源流長的文化傳統,因為即興,在既有音樂或舞蹈形式的襯托下自由發揮,重複交錯之際,往往會有令人意外和驚喜的曼妙變奏,欣賞非洲傳統音樂最好暫時放下聽流行音樂的習慣,譬如旋律,譬如唱腔,不必太計較錄製音效,更不要讓語言阻斷欣賞觀摩的機會,隨著資訊全球化,異文化的交流日趨頻繁,現代非洲音樂已然跟隨歐美音樂腳步而呈現多樣化,反過來看,歐美音樂也曾經從非洲音樂吸取養分,兩者互動往來的脈絡,相當耐人尋味和探索。

談論非洲音樂,不能漏了 Paul Simon,他的民謠搖滾開啟我驚豔連連的非洲音樂之旅,儘管 Paul Simon 的音樂元素包涵了拉丁音樂、爵士樂、藍調和雷鬼,音樂中的非洲風情,才是自己最喜歡的部份。一九八七年在 Zimbabwe 舉行的演唱會上,分別有 Ladysmith Black Mambazo、Joseph Shabalala 和 Miriam Makeba 等非洲歌手熱情參與,因為 Paul Simon,我愛上了非洲音樂,第一步就是 Miriam Makeba。

「非洲媽媽」Miriam Makeba ,南非反種族隔離歌手,一九三二年生於 Johannesburg,曲風融合了爵士樂、搖滾樂和南非不同族群的傳統民謠旋律,她著名的的單曲 Pata Pata,從南非紅到世界各地,成了她演唱會的必唱曲目,台灣也曾經用這首歌當廣告背景音樂,多年後才知道這首聽來俏皮活潑的背景音樂原來是「非洲媽媽」的歌聲,只可惜目前還找不到晚期錄製的新版本,非常想聽聽她流亡異國之後是如何重新詮釋自己的招牌歌曲。流亡海外的三十一年期間,她用歌聲唱出南非政府的不公不義及黑人悲慘的處境,參與各種人道關懷事務,積極培育新生代音樂人才,皇天不負苦心人,由於南非白人政府抵擋不住國際壓力,撤銷了種族隔離政策,「非洲媽媽」Miriam Makeba 的流亡歲月終於結束,回到日夜思念的南非土地。

聽過 Miriam Makeba 的歌,不妨再聽聽聲音同樣渾厚盎然的 Khadja Nin,何謂巾幗不讓鬚眉,聽了就知道。

為了形容 Salif Keita 的音樂,讀他的生平,聽他的歌,搜尋翻譯歌詞,卻始終找不到精準貼切的形容詞,但是反覆聆聽 N B'i Fe、Mandela、Tu Vas Me Manquer、La Diff'erence 和 Africa 等幾首歌曲,形容 Salif Keita 是「吟唱鼓動的非洲靈魂」應該最適合了,而且當之無愧,他的作品雖然汲取古巴音樂和爵士樂等元素,然而敘事詠嘆的吟唱風格,一首接著一首,非常的非洲,非常的華麗,成為新生代非洲歌手模仿及創作的標竿,另外,幾乎所有生平介紹,都會提到 Salif Keita 患有白化症,並且受到家族的詛咒和人們異樣的眼光,這件不幸的事情,反而讓音樂成為 Salif Keita 的心靈出口,寫下一首又一首的精采佳作。

除了上述非洲歌手,Lokua Kanza 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歌者之一,尤其那一首 Famille,祥和溫暖的氣氛,相當具有感染力,想進一步認識這位來自非洲剛果的音樂才子,我建議先聽他一首 Rap 曲風的 Je N´ai Pas Choisi ( 我沒有選擇 ),然後再聽 Famille,從 Lokua Kanza 剛柔交織的音樂表現,可以見識現今的非洲音樂繽紛多樣的面貌,男歌手方面,Vusi Mahlasela 和 Chicco ,非常值得一聽。

自己對音樂的取捨,不論曲風快慢,通常以旋律和節奏為主軸,歌詞反而在其次,這樣的偏好,跟我的音樂偶像 Paul Mauriat 有密切關係,Paul Mauriat 樂團演奏的樂曲向來就是以旋律優美及節奏流暢著稱,三十年的聆賞浸淫,Paul Mauriat 的曲風早已透徹心靈深處,音樂偏好自然根深蒂固。《音樂簿》目前蒐集的非洲音樂大約七十首,演唱者不過十餘人,僅僅是非洲音樂的浮光掠影,傳統非洲音樂只佔少數,來日方長,如此精采美妙的音樂天地,留待日後慢慢挖掘,並且細細品味。

最後摘錄 Miriam Makeba 的一段話作為總結,感謝許許多多為信仰理念吟唱鼓動的非洲靈魂 ———

I always wanted to leave home. I never knew they were going to stop me from coming back. Maybe, if I knew, I never would have left. It is kind of painful to be away from everything that you've ever know. Nobody will know the pain of exile until you are in exile. No matter where you go, there are times when people show you kindness and love, and there are times when they make you know that you are with them but not of them. That's when it hurts. ( 摘自維基百科 )

Miriam Makeba 於二OO八年十月十一日與世長辭。


2010-12-14

● 再恨一回




今天,請留下你的微笑,讓我再恨一回,恨一回再恨一回的這些年,誰知你雲遊到何方。

你的破鞋子,曾經踏過前往西湖或者是離開蘇州的泥巴路,仙遊寺的泥腳印,還濕的呢。

你微笑一回,我恨一回,千百年了,你留下的微笑,始終是一個謎。

再恨一回,我們該道別了。

就算你重寫長恨歌,更長或更短,更纏綿或更死別,或讀一首唐詩給我聽,當海風襲來,我只想搖滾,或者傾聽孤獨者輕唱的歌調。

你將恨我否?




               待續 ── 這首詩會更長,或更短,未知。